大友克洋在日本動漫畫中,絕對擁有教父般的地位,
多年前看AKIRA(日語的意思是"明")的時候,
就被那浩大的場景及獨特的劇情所吸引,
人們對於力量的追求,卻造成瞬間的滅亡,
當人們想再重新發堀這股力量,妄想再去駕馭它,
究竟是好奇於人類的極限?
又或是無視於過往的慘痛歷史,一再執迷不悟?
手邊漫畫不少,但長久以來能從其中感受到到"震撼"一辭的,
還真只有這部"AKIRA",
這部創下許多漫畫的里程碑,
也成為許多後輩模仿的對象,
在AKIRA無論是電影版本或是漫畫版本都獲得成功後,
就比較少看到大友克洋的身影,
終在2004年看到了大友克洋再度導演的動畫電影作品,
就是這部蒸氣男孩(Steam Boy)
台灣上映這部動畫是在2005年,
我是在去台南觀看鄧麗君巡迴展覽的時候,
無意間看到這部電影的海報,
這部也成了我買了投影機後第一次進戲院看片,
蒸氣男孩的時空場景是在十九世紀,
雖然沒有超能力,
但是大場景,爆破效果一樣也不少,
片中角色也在追求一股更強的科學力量,
只是時空角色轉換,
故事論述其實和AKIRA有異曲同工之妙,
導演一直在闡述他對於"力量"的觀點,
人們去發現一種新的"力量",
卻沒辦法好好的駕馭它,只想要擁有、搶奪它,
直到無法收拾的後果,
讓人深思這種毫無止境的追求是否是正確的?
可惜整體來講,蒸氣男孩的震撼度卻沒有AKIRA來的那麼強,
AKIRA開頭的光爆就已經吸引住眾人的目光直到片尾,
相較之下,蒸氣男孩中的倫敦就沒毀滅的那麼徹底了,
也許是大友克洋想吸引更低一層年紀的觀眾,
就得在畫面的安排上做些妥協,
暴力血腥簡化的程度超乎我的想像之外,
片中爆炸場景那麼多,卻都不見血,
當然小弟不是噬血觀眾,也不是一定要炸的肢體橫飛才是震撼度夠,
只是這樣的安排在真實度上打了不少折扣,
看起來就缺了那麼點似的,
時過境遷,現今的動畫技術當然比以前更加高明,
比較蒸氣男孩和AKIRA,其畫面上的進步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來,
畫面乾淨,場景複雜卻不紊亂,再加上3D動畫的導入,
呈現和以往不同的驚人效果,
但若和同年上映,同樣是大師級押井守的INNOCENCE一比之下,
蒸氣男孩就顯的有點預算不足了。
不過畫面華麗與否並不會影響這蒸氣男孩的價值,
至少這方面它也是都在水準之上,
無論如何,小弟還是向大家推薦這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