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終於收到在amazon訂購的王者天下導演版,
自下午六點開始看,直到十二點多才看完,
其實片長大概約三個小時左右,
因為小弟的英文特爛,一邊看一邊查單字以了解劇情,
不知不覺的就花了這麼多時間,
我很滿意這個版本在劇情的表現,
看了之後才發覺:原來電影院上映的版本居然剪了這麼多,
為了那些剪去的畫面,在對白上也更改了一些地方,
許多人對於王者天下這部電影有點不太滿意,
這個版本也給了導演一個平反的機會,
希望有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
能再接觸這個導演剪接的版本,
(以後中文版上市後我大概也會再買一次...太多句子我翻不出來了>"<)
再來重新和大家談談這部電影吧,之前也提過,
其實我很喜歡片中所宣揚兩教教徒和平共存的理念,雖然那只有曇花一現,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我也不是內行,不過我還是認為大家知道這部電影的時空背景,對於觀賞是有幫助的,
至少不會被片中虛構的劇情或是人物關係所誤導(考試有考不會搞錯),
而且看起來也會比較能夠了解劇中人的個性與理念,
去想想史實以外所要表達的東西,就電影相關內容來述說一下這段歷史;
歐洲史上有名的十字軍東征,這是大規模的宗教性軍事行動,
從1096年到1291年,總共有八次的東征,雖然目的每次都不盡相同,
大抵上可以說是天主教國家對於回教國家的戰爭;
西元637年,阿拉伯人佔領耶路撒冷,
在此時,耶路撒冷的回教統治者並不反對其他教徒到耶路撒冷朝聖,
十一世紀中,回教勢力大舉擴張,已經開始威脅到歐洲的天主教國家,
因為戰爭,到耶路撒冷的朝聖之路被封,
十一世紀末,教皇烏爾班二世號召了第一次的十字軍東征,
準備奪下回教徒所佔領的耶路撒冷,打通朝聖之路,
這其中也包含了教皇與羅馬帝國皇帝政治鬥爭的因素在,
十字軍於1096年出發,1099年到達耶路撒冷,並在該年攻佔了耶路撒冷,
隨後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國王是鮑德溫一世,
王者天下故事的時間點就是發生在第二次和第三次東征之間。
就幾個問題來討論一下本電影:
一、耶路撒冷有什麼好爭的?
因為此地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教的聖地,
相傳西元前十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位,
在耶路撒冷城內的錫安山上修建了一座猶太教聖殿,
是古猶太人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於是猶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
對於基督教來說,耶穌在此處佈道、受難而後重生,
西元335年,古羅馬皇帝在耶穌的墓地上修建一座聖墓教堂,
此後基督教都將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伊斯蘭教的可蘭經中雖然都沒提到耶路撒冷,但傳聞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城傳教時,
一天夜裏他從夢中被喚醒,乘騎由天使送來一匹有女人頭的銀灰色馬,
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在這裏踩在一塊石頭上,飛天接受可蘭經,當夜又返回麥加。
這就是伊斯蘭教中有名的教義之一“夜行和登宵”,
因此耶路撒冷也就成了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麥地納的第三聖地。
由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皆發源於猶太教,
但又認為自己的教義為真,其餘皆是異教,
紛爭就這麼開始了,而十字軍東征,更延續及加深了這股仇恨,
十字軍在1099年佔領耶路撒冷時,就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城。
王者天下電影中著重點不在於大場面的戰爭場景,
而是宣揚一個難以達到的理念,
耶路撒冷國王鮑德溫四世一直維持種族間的和平,
讓各教派信徒都可以進城參拜,無奈國王死的早,
後繼者也步上和他相同的命運,讓大權落入主戰派的手中,
正值國內政治紛擾之際,看著電影,
還真希望真有那麼個明君可以統合各族群或是政黨,
台灣也可以是個Kingdom of heaven。
二、為什麼基督天主教徒到聖城就可以得到救贖?
這是最初教會鼓吹平民罪犯投入這場戰爭的宣傳,
平民中,受到基本教義的影響,想到這個聖城尋找唯一的樂土,
聖經最後一章啟示錄中就曾提到天國耶路撒冷會降臨人間,成為永恆的光明聖地,
這個印象與現實中的耶路撒冷疊合,天國的耶路撒冷會降在人間的耶路撒冷,
能死在聖地,在經過末日審判後,他們就能就直接住在聖城之中,待在耶穌的身旁。
罪犯們可以經由教皇的擔保,停止了法院對於他們的訴訟,
參加十字軍者,在完成其使命後,所犯的罪行都可以得到赦免,
無怪乎十字軍裡三教九流都有,在他們佔領下城市的慘狀就不難想像了。
在電影康斯坦汀中,天使加百列就曾譏諷人類擁有這股特權,
只要信主,都可以得到赦免回歸天國,
現在的眼光看來,宗教的權利居然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實在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信仰,成了有心人士的工具,人民一心想得到救贖,
結果造就歷史上一段痛苦的回憶;
王者天下中,主角貝里昂在到達傳聞中的樂土後,才發覺他之前信仰的一切都成了虛幻,
之後就一直遵循父親的騎士道行事,甚至接近有點迂腐的正義,
當然這也是在螢幕前觀眾看了很氣的地方,換個角度想,
假如他接受國王的提議,娶西貝拉成為下一個耶路撒冷的國王,
那會不會少一場戰爭?也不會招惹薩拉丁攻城?
答案雖然明顯,不過結果並不一定是好的,
首先他要先處死不效忠自己的聖殿騎士,
不殺的話可能會導致內戰,或是更難以收拾的後果,
但光是這部份就要讓耶路撒冷血流成河了,
這樣屠殺下來,人民也不一定會服從這個君王,
乾脆讓那些主戰派先去送死也是不錯的方法,
當然了,電影縱然改了很多地方,但在大事件上面,還是得參照史實來走,
假如貝里昂接受國王之位,那就不會有後來的哈汀之役,故事就難完結了。
哈汀之役可以算是十字軍丟掉耶路撒冷的主因,
也是第二次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間最重要的戰爭,
不過在電影中卻簡化了許多,只有呈現了開端與結果,
將重點都擺在後來的耶路撒冷防衛戰上面,
其實,正確的來說,這部電影的重點根本就不在戰爭場面之上,
也許在神鬼戰士及黑鷹計畫後,導演想表現出戰爭以外的東西,
和平其實很脆弱,有人花了全部心力去維護它,
結果只是搖搖欲墜,一碰就碎,破壞總是比建設來的容易許多,
導演在電影中對於宗教的諸多批判也是不遺餘力,
片尾呈現薩拉丁這位回教領袖展現的寬容,
更是與屠城的基督教徒有迥然不同的仁者之心。
撇開歷史觀點,或是電影中所敘的和平主軸,
觀眾在導演版中可以對於男女主角有新的評價,
鐵匠原來不只是鐵匠,他的戰略才能不是無中生有,
公主在讓位前的諸多無奈,也不是像原來公映版本中那麼草率決定,
刪去有關西貝拉兒子的部份,幾乎破壞了西貝拉這個角色,
讓她的出現,只是為了成為男主角情婦而已,
這也是導演版增加最多的部份,
喜歡Eva Green的朋友,可以在這導演版中看到她更多的表現,
也是小弟買這片的另一個原因啦![]()
再來談談關於這部電影一些小歷史,
片中駐在耶路撒冷的十字軍,主要分為兩個勢力,
一是Guy de Lusignan率領的聖殿騎士團,
另外就是Tiberias為主的醫院騎士團,
所謂的騎士團,是歐洲中世紀的一種軍事組織,
而這邊提到的兩個騎士團,都屬於帶宗教性質的軍事修士會,
不屬於任何國家,直接聽令於教皇,保衛十字軍在東方所佔的領土與成立的王國。
醫院騎士團(Knights Hospitaller)成立於十字軍東征之後,
最起先是聖墓附近修道院和招待所的修士,
負責照顧朝聖者和病患,之後逐漸變成軍士修會,
保護朝聖道路和朝聖者就是他們的職責,
也致力於對抗異教徒,在於慈善事業的著重,這點是比較異於聖殿騎士團的,
這個騎士團在十字軍所成立的王國滅亡之後,逐漸失去作用,
後來輾轉到羅德島、馬爾他島,最後十九世紀在羅馬重建總部,
至今雖然他們的軍事使命已經結束,但仍奉持古老的教條,管理醫院、照顧傷患者等。
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是在於1119年時,
由幾個法國破落騎士以武裝保衛聖地與朝聖者為宗旨發起組成。
會址設於耶路撒冷傳說中的所羅門聖殿舊址﹐故名約聖殿。
1139年羅馬教宗發佈教諭,確認了聖殿騎士團的特權與地位。
騎士團享有免稅的特權,而且在自己的領地上可以收稅。
這使得聖殿騎士團得以快速發展,成為教廷擁有的重要力量,
電影中鮑德溫四世有跟西貝拉提到他最得意的一場勝戰,
就是在他十六歲時,率領由80名聖殿騎士、500名騎兵和幾千步兵的軍隊,襲擊了薩拉丁的三萬人軍隊,
結果薩拉丁戰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的兵力回到埃及,可見這個騎士團的戰鬥力。
不過在後來的哈汀之役,薩拉丁就報了一箭之仇,聖殿騎士團開始勢微,
十字軍王國滅亡後,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一起退到了塞普勒斯,後來回到了法國;
因為聖殿騎士團除了在軍事方面外,他們還掌握了商業上的力量,在歐洲金融圈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也成為他們後來滅亡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富甲一方,失勢後成了其他國王和教皇的目標,
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法國國王腓力四世要求各地的事務官逮補聖殿騎士團成員,
而這些成員之後都死於審訊中,否則就是處以火刑,這也成為黑色星期五的由來,
其餘各地的聖殿騎士團也是面臨解散或是併入其他騎士團的命運,
聖殿騎士團也出現在前陣子很火紅的"達文西密碼"中;
大概是因為他們太容易被消滅了,反而留下許多傳聞,甚至是轉入秘密的組織,
在許多文學作品上,聖殿騎士的印象普通是比較負面的,
另外,他們的口號:god wills it(上帝的旨意)
在王者天下中也被用過兩次,一次是突擊回教商隊之前,
一次是在稍後Guy與Tiberias的論戰上,光是這句話就讓我對他們沒啥好感了,
最好全都是上帝的旨意啦...![]()
留言列表
{{ article.tit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