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前方就是最有名的里奧托橋了,這邊是遊客聚集的中心,商店也相當多。
先繞到橋的側邊來拍一下。
人家都說到威尼斯必定要坐貢多拉,不過搭這個相當貴,是包船以時間計價的,
很多人都會用多人湊錢合搭的方式,小任對這個沒太大興趣,省了一筆。
里奧托橋建於16世紀末,是威尼斯大運河上最古老的橋,
12世紀最先是建了一座浮橋,後來浮橋周邊的里奧托市集發展起來,
人流增加後在13世紀中改建為木橋,不過木橋較為脆弱,又需要常維護,
15世紀和16世紀初這座木橋都有倒塌過,才催生了這座以石頭為材料的橋,
新石橋的設計者為威尼斯人安東尼奧達彭特,他的新橋設計計畫從許多競爭者脫穎而出,
這些競爭者裡還包括相當知名的米開朗基羅,而這種拱門樣式的橋身也被批評撐不了多久就會坍塌,
但後來結果證明了這座橋屹立了四百多年,成了威尼斯的象徵之一,
安東尼奧達彭特還設計了另一座威尼斯有名的橋樑,後續再帶大家去看看~
岸邊風光。
另一側看。
里奧托橋上比較沒啥好提的,都是商店,還是橋的本身較有觀賞價值。
從橋上往外拍。
這座是聖薩爾瓦多堂,歷史最遠可以追溯到12世紀末,
現在看到的外觀是17世紀中完成的,進來去看看~
教堂內部設計並不像其他義大利教堂塞滿了壁畫和雕刻,相對下簡約許多。
每次在國外商店看到玩偶化的西洋琪,就會駐足下來觀賞一番,看到都好想買,
不過這些價格你知道的...
終於走到聖馬可啦~~這邊絕對是來威尼斯必看的地方。
朝思暮想的聖馬可教堂,終於見到你啦~!
很多鴿子的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教堂全名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最初建於西元九世紀,當時還是總督府的臨時性建築,
用來存放威尼斯商人從埃及亞歷山卓偷運來的聖馬可遺骨,後來才有真正的教堂出現,
現在看到的教堂雛形是在11世紀末完成的,當然跟其他教堂一樣多年來它也經過很多次的整改,
在教堂興建初期,當時拜占庭的建築風格盛行,教堂上方五個芎頂都是早期的設計,
屋頂許多尖塔都是12~15世紀增設的,當時流行的是歌德式風格,所以這座教堂融合了兩個時期的建築風格。
正面的鑲嵌畫都相當精美,不過小任辨別不出這是那些故事。
教堂正門,不過參觀不能從這邊進去。
這是正門上方這四尊是聖馬可之馬,使用銅鑄,不過其實它的歷史比教堂還久遠的多,
甚至比用來命名教堂的聖馬可更古老,據考證是西元前4世紀希臘雕塑家的作品,原本雙輪戰車雕塑的一部分,
拜占庭帝國時期被運到君士坦丁堡,後來十字軍東征時期才被威尼斯公爵丹多洛搬到威尼斯,在他死後50年才安裝在教堂正面上,
18世紀末法國拿破崙橫掃歐洲,威尼斯也是被他所征服的區塊,聖馬可之馬也被劫掠至巴黎,
曾安置在巴黎凱旋門之下,1813年拿破崙失勢被逼退位,1815年滑鐵盧之役兵敗,聖馬可之馬也在同年回到了威尼斯,
上個世紀的80年代,因為空氣汙染嚴重的關係,真正的銅馬被搬至聖殿內展出,照片裡的是複製品喔。
其實不只銅馬,聖馬可教堂還有很多裝飾品年代都比教堂本身更久遠,
這座教堂的存在也說明了當時威尼斯共和國的強盛及海上貿易繁榮。
正門上的耶穌升天圖。
一些細部的雕刻。
教堂裝飾當然也少不了代表威尼斯共和國的聖馬可獅子。
這張鑲嵌畫可以還原了教堂較原始的樣貌。
聖馬可時鐘塔位於教堂左側,他是15世紀末的建物,
最上方有銅鐘和機械人,會在整點時敲鐘。
這個時鐘是24小時的,內盤是黃道12宮的星座。
聖馬可教堂的鐘樓位於面對教堂右手邊,歷史可以追溯到九世紀,它的前身是碼頭瞭望塔,
這座鐘塔命運多舛,曾經倒塌又重建,最近一次是在二十世紀初的1902年,
10年後重建完成,並加強內部結構,避免再度倒塌,樣式是依循16世紀末重建過後的樣子。
鐘塔可以花錢買門票上去的,不過小任的興趣不大,有機會來再說吧~
聖馬可教堂可以免費參觀,不過進去前記得要先去寄物處寄物(在旁邊的巷子內),
因為不能背包包進去,有背包包在門口就會被擋下來,請你先去寄物,
進去要排隊排很長的,所以避免排兩次隊,還是先把包包寄好再去排,
(網路上有說先去寄物然後直接到門口給管理員看寄物牌就可以免排隊入場了,小任是沒這麼用啦,感覺對其他乖乖排隊的人很不公平)
裡面也不能拍照...所以就沒內部照片可以給大家看啦,只能說用金碧輝煌來形容吧,
雖說進教堂免費,但只能依固定路線繞過一圈,有些地方是要花錢的,
小任就花了幾歐近看了裝聖馬可遺骨的石棺,而且我到的時候內部很多地方都在整修,好像到工地般的,有點可惜。
這邊想來很久了,站在這廣場上有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站遠一點才可以看到教堂上的圓拱頂,跟在土耳其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有種程度上的類似喔。
要拍到完全無人的大教堂...真的很困難XDD
鐘塔上的細節。
鐘塔頂步是大天使米迦勒,頭上還有個避雷針XDD
剛才提到聖馬可鐘樓上的銅鐘和機械人。
聖馬可教堂的側邊。
下篇帶大家來看總督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