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紐倫堡舊城中除了聖勞倫斯教堂外,還有另外兩間比較大的教堂--聖母教堂和聖賽巴斯德教堂,
不過時間有限,冬天景點都比較早關門,之後還要去參觀皇帝堡,所以就得放棄一些景點了。


聖勞倫斯教堂起建於13世紀中,不過整座教堂完工卻是在兩百年後的事情了,
原本這裡是天主教的教堂,不過現在卻成了新教最為著名的教會之一。






紐倫堡在二戰空襲時被毀掉大半,而聖勞倫斯教堂也無法幸免於難,現在看到的教堂很多地方都是重建過後的模樣,
這邊刻有教堂的側面圖和正面圖。




教堂大門...一樣不能從這邊進入XD


大門上的雕刻相當精美~










大門上的銅環。












教堂內部,聖勞倫斯教堂屬於哥德式的建築,小任對於"哥德式"這個名詞的定義其實沒啥觀念,
很多人看到歐風的東西就會說是哥德式的或是巴洛克式的(大概也只認識這兩種),其實還是有點分別啦,
有興趣的可以到維基百科看看,不過可能要對建築學有點了解才會知道甚麼是"拱"、"券"還有"芎窿"等名詞~這邊就不再獻醜了XD


個人對於宗教藝術上的部分比較有興趣,所以多會拍畫或是雕刻。










這個作得像櫃子的東西其實也是祭壇的一種,內容有畫或雕刻,
而這些祭壇前方都會有個空間,可以看作是一個小禮拜堂,
聖勞倫斯教堂這樣的空間有好幾個,分布於教堂的兩旁。




這個雕像其實有點...




另一組祭壇,有雕刻也有繪畫,兩邊的繪畫其實是類似門的設計,可以把中間的雕像部分關上。














中世紀的藝術風格比較平面,透視法在13世紀文藝復興後才被大量採用,
在此之前多數的繪畫遠近的表現多只有近大遠小,建築也是簡單的幾何圖形。
這組聖壇中央的繪畫已經有透視法的基礎了。












在靠近主要聖壇的上方吊有一組木雕,繞到前面去看看~


這組木雕裡面的人物都有真人大小,主題是"受胎告知",或稱為"聖告圖"、"聖母領報"等,
就是天使加百列告知聖母瑪利亞她即將會生下耶穌的場景。




教堂的主要祭壇。


紐倫堡的聖體安置塔相當有名氣,就在主要祭壇旁邊,
聖體安置塔一詞在希伯來語本來的意思是指帳篷或有個專有名詞稱為"會幕",
典故出自於舊約聖經,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後因為得罪上帝,而被懲罰在荒野漂泊40年,
這段期間需要有個地方來崇敬上帝,所以就有會幕這種可以移動到定點後搭建來崇敬上帝的道具,外觀就是帳篷的樣子,
這個詞衍伸為"上帝居於其中"之義,根據舊約中的經文,會幕的規格也是摩西按照上帝的指示搭建,
直到所羅門王建立耶路撒冷聖殿後才被取代,會幕中的內容也都包含進聖殿裡;
不過為什麼外觀會由帳篷變成塔的樣子沒查到相關資料,大概也只是取"上帝居於其中"的涵義而已,
一些教堂裡面也會有聖體安置塔的設置,可以把它看成小型的教堂,聖體安置塔會位於離主要聖壇最近的地方。
(聖體安置塔是台灣旅遊書的翻譯,網路上許多BLOG都採用這個譯名,簡體版的LP翻成聖餐匣,大概是雕刻裡面有最後晚餐場景的關係吧)


聖勞倫斯教堂的聖體安置塔總共有七層,延伸到天花板,總高超過20米,
各層都有不同的涵義,其中也有包含耶穌最後晚餐、受難到復活的經過。




這座聖體安置塔也在二戰時雖有被保護,但仍有1/3遭毀損,現在看到的塔是修復過的。


這個聖體安置塔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最下方還像是在支撐整座塔的三個半跪姿人像,分成青年、中年還有老年三種年齡層。


照片中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中年的,而他就是這座塔作者亞當.卡夫自身的雕像,
這座塔是他在1493年的作品,花了三年時光來完成。




老年的。


青年的。


這個祭壇的主題很明顯就是最後的晚餐。
















這邊有個利用多媒體介紹教堂的地方,不過沒中文,完全看不懂XDD


這對德國年輕人在畫甚麼呢?


原來是畫愛心... =D


教堂後方有個展示二戰空襲過後勞倫斯教堂的照片還有一些殘件。


從教堂後方拍攝教堂內部的全景。
























在教堂外也有這個雕刻(同樣拿書架),不知道他是誰?










勞倫斯教堂的模型。




走出教堂準備往北前往下個景點。


拉著手風琴的街頭藝人。














路邊有個在賣胡桃鉗娃娃的商店,胡桃鉗娃娃是德國相當有名的玩具,
胡桃鉗原本是撬開核桃的工具,不過後來變成軍官的樣子後反而已經喪失原本的功能,成為一件擺設,
雖然這個很像玩具的東西背部有手柄,依然可以操作軍官的嘴巴來開核桃,當然要夠大隻的娃娃才可以這麼做,
來德國旅遊的旅客很多也都會買一組回家。


紐倫堡是個很有名製作玩具的地方,舊城內也有玩具博物館,不過我們沒有去參觀。


這些娃娃都是手工製作,價格不斐...










這條橫貫紐倫堡舊城的河流是佩格尼茨河,河面上有許多結冰的地方。




身處的這座橋稱為博物館橋,本來是木造結構,多次毀於洪水,之後用石材於15世紀末重建,但又遭洪水沖毀,
之後數次改建,毀於二戰時期,1954年再度重建,成為現在的樣子。


前方那座橋梁由德文直譯是"肉橋",建於16世紀末期,建築完成時它是德國境內最大的石造拱橋,
二戰期間這座橋奇蹟似的沒有遭到毀損~




這組雕像稱為愚人船,愚人船是原本是作家賽巴斯蒂.布蘭特於1494年發表的諷刺文學,
以德文寫成,是屬於詩歌的文體,主要內容是指生活中的人們有著各式各樣的愚蠢和弊病,
愚人船上有111個愚人,各代表不同的愚蠢還有弊病;不過現在看到的這組雕塑是20世紀的作品喔~










這是聖母教堂,位於中央廣場前。


聖母教堂建於14世紀中,原本是猶太教的會堂,黑死病橫行歐洲時被毀,
後來由查理四世下令在原地重建教堂(下令興建時查理四世還沒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在教堂大時鐘下面這組雕像在正午時是會動起來的,象徵人民支持的羅馬帝國皇帝,旁邊拿喇叭的雕像也會吹奏,
不過我們來的時間早過了中午,沒看它動起來是啥樣子,雕像下方紋章正是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的雙頭鷹紋章。


聖母教堂前中央廣場的一角有這個稱為"美泉"的噴泉。


美泉也是舊城的一個名勝,建於14世紀末,二戰期間美泉被混凝土圍起來保護,所以逃過了空襲。
雕塑總共四層,代表了神聖羅馬帝國的世界觀,
分別是哲學、自由七藝、四福音作者、四位教父、七位選帝侯、九傑、摩西和七位先知,
周圍的柵欄上有兩個銅環,傳說摸了會有好運氣。






照片中央的建築是聖賽巴斯德教堂的背部。




中央那個高高的塔就是皇帝城堡的一部份,下篇來介紹這個歷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都曾居住過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蔡小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