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端門,就能夠見到遠遠的午門啦,從天安門進來到午門之前都是免費參觀,
要通過午門就得買門票了。
忘記這個販賣機到底在賣啥了:P
這裡本來是午門前的西朝房,現在改成一整排的售票口。
門票四十塊人民幣,其實滿便宜的,比較起來昨天去的明十三陵有點坑人XD
順帶一提,故宮在禮拜一是不開放參觀的,有要去看的朋友得避開這一天,以免撲了個空。
回頭看看端門。
午門和下方的驗票處,驗票同時也會對進入遊客進行安檢,
要進入紫禁城的安檢也很嚴密,除了包包要過X光機檢驗、人要通過金屬偵測外,
假如身上有帶水或是飲料之類的,安檢人員還會要求攜帶人員打開來喝一口。
比較不巧的是午門左右兩邊的東、西燕翅樓和方亭目前都在整修,
午門的磅礡氣勢瞬減了一半XD這項工程要到2015年才會完工...
位於午門東南側的闕左門,從這邊出去就是太廟。
太廟就是古代皇帝的宗廟,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
現在改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我只是拍個門面,沒進去參觀。
與闕左門相對的就是闕右門,位於午門西南方,
從這邊出去就是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顧名思義就是紀念孫中山的公園啦,在明清時代它是社稷壇,
所位社稷是組合詞,社代表社神,主管土地,稷代表稷神,掌管五穀之神,
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很注重祭祀社稷,
其實方才所見的太廟和現在的社稷壇,都是遵循周禮所述"左祖右社"的設計,
要祭拜土地,也要祭拜先祖。
一隊從午門裡出來的武警。
通過檢票處後來到午門正下方拍,當下只有一個感覺:古代能夠造出這麼宏偉的建築還真的很不簡單啊~
午門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西元1420年),主要是頒發皇帝詔書之處,
以前常聽一些民間故事或是古裝連續劇中會有一個台詞:把這犯人推出去午門斬了。
那個午門指的就是這個午門,不過午門是皇宮之地,不太可能和犯人斬首的刑場相提並論,
畢竟刑場在以前觀念中都是污穢的地方,所以那句台詞有著根本上的錯誤,不知誰發明的。
午門和左右兩邊的燕翅樓成凹字型,這型式是延襲唐宋宮殿丹鳳門的樣子,型似丹鳳展翅,所以午門又稱為五鳳樓。
午門下方是12公尺高的墩台,共開三個門,中間依然是皇帝專用,東側的門是給文武百官,西側的是給王公宗室。
午門的牌匾,看起來滿新的,應該是有重新漆過的。
屋頂垂脊地方的雕像,先前幾篇文章都會看到小任有拍,中式傳統建築屋頂多會有這種雕像,
其實代表了這座建築的等級喔,這雕刻有個專有名詞,叫作仙人走獸,
就是由仙人及走獸兩種所組合而成,而且是有固定格式的,
最前頭的檐角處定是仙人騎雞,這是源自於東周齊湣王的典故,
相傳齊湣王被燕國大將樂毅所敗,最後逃到屋頂上正走投無路時,出現一隻神鳳相救,齊湣王得以騎鳳而去,
所以最前頭的仙人騎雞有檐角雖盡、前有天生之意。
仙人之後就是走獸,通常數量會是奇數,最大是九隻走獸,
先後依次是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狔、押魚、獬豸、鬥牛,
注意這些都是中國神話中的瑞獸,跟大家熟悉的天馬、鬥牛或是海馬不同喔,
大家可以算算午門垂脊處共有九隻走獸,所以是等級最高的宮殿式建築。
位於走獸之後的叫做垂獸,內有釘子,主要是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也是相當常見的。
午門外也可以租自動導覽器來用,它會依照目前所在位置自動講解,
我是沒租來用過啦,也不知道定位準不準。
通過午門,就可以看到太和門和金水橋,
這個金水橋和天安門外的金水橋有裡外之別,所以又稱為內金水橋。
午門的背面。
今天的天空和太陽都很不給力:P
金水橋下的河稱為玉帶河,因型似玉帶而得名,
天氣滿冷的,橋下的水有層浮冰在上面。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同樣建於明朝永樂年間,
原來是稱為奉天門,到清朝才改稱為太和門,延用至今,
明朝時此門為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
後來清朝時改在後面的乾清門進行。
門口的銅獅。
太和門口這對銅獅較為高大,這樣的銅獅在紫禁城內有六對。
站在太和門看午門及太和門前的廣場。
太和門內部。
太和門的背面。
走過了太和門,眼前就是威風凜凜的太和殿啦。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三大殿的正殿,俗稱金鑾殿,此殿加下方基座總高約30公尺,
一直都是宮中最高的建築,皇帝登基、成婚、冊立皇后、派將出征等重要儀式都在此殿舉行。
此殿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原名奉天殿,同樣在清朝才改名為太和殿。
太和殿與中左門。
太和殿前廣場東邊的體仁閣,原稱為文樓,在明朝時是存放永樂大典的地方,
後來有做為考試場地和存放布料的地方,現在是做為存放文物用,沒有對外開放。
與體仁閣相對的是弘義閣,跟原稱文樓的體仁閣對應,這邊原稱是武樓,
弘義閣在明朝的用途無跡可尋,但在清朝時這邊內務府的銀庫,存放金銀財寶等東西,
目前是做為展示廳用。
太和殿是位於三層的漢白玉台基上,前面一直都有提到漢白玉這種東西,
它是純白色的大理石,中國古代建築中的許多台基、石階還有護欄等都是用這種建材,
古代詩文中會提到的玉砌就是指用漢白玉做成的石階。
又看到許多的螭首了,下大雨時三層基台的螭首會一齊吐水,那個景象應該很壯觀吧。
太和殿前的廣場。
太和殿本體,屋頂脊樑上的螭吻是紫禁城內最大的一對,
螭吻是中式傳統建築常見的裝飾,牠也是傳說中的神獸,
九龍子之一,龍首魚身,放在屋頂上有防止火劫的含義,
同樣的東西傳到日本,就成了天守上常見的"鯱"了,
下面先來看殿外露臺擺了甚麼東西。
太和殿外的日晷,有象徵皇帝向天下萬民授時的最高權力。
殿外的銅製鶴,鶴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所以在此有表示朝代千秋萬世的意思,
銅鶴是中空的,有重大慶典時會面裡面放點燃的檀香。
除了鶴以外當然也有龜,龜也是象徵長壽的動物。
殿外的香爐。
這是嘉量,古代標準量具的一種,當然這個用漢白玉作的嘉量不能拿來量東西,
是用來象徵度量衡定、天下一統的意思。
放在太和殿旁的大銅缸,其實這樣的銅缸在紫禁城內經常看到,到處都有擺上一個,
原因在古代建築都是木造建築,很怕失火,這些銅缸裡常時會存放水,
萬一附近的建築發生火災,就用銅缸裡的水就近救火用。
再回頭來看太和殿吧~
太和殿的匾額,其實這匾額原本是漢文與滿文並立的,
民國初年袁世凱意圖復辟稱帝,將紫禁城內作了些改動
這塊匾額的滿文就被拿掉,漢文移至中央。
太和殿內樣子,現在是不能進去的啦,只能從門外看。
皇帝的九龍寶座。
拍拍旁邊的其他建築,紫禁城內還是有很多未開放的地區,
要是全部開放的話,這邊應該要花兩天時間才能看的完吧。
太和殿上的仙人走獸,大家有沒有發現哪裡不一樣呢?
咦?不是說走獸數量最高是九個嗎?怎麼算算這裡還多出一個來?
其實因為太和殿的地位超然,所以走獸多一個出來以顯示太和殿與其它宮殿的不同,
第十個走獸因為排行第十,所以就叫作"行什(與十同音)",背有翼手持寶杵,相傳是雷震子的化身,
用意是保佑這建築不要遭雷擊,中式宮殿中只有太和殿有這種規格,其他是沒有的。
太和殿的背面,其實洋洋灑灑介紹這麼多,
大家可能會以為太和殿如此重要,建築格式又刻意跟其他宮殿不一樣,使用率應該很高才對吧,
其實在古代除了重大慶典外,太和殿內根本就空無一人啊~XD
公告版位
本BLOG的照片皆為個人拍攝,無營利作用,只是作分享介紹,但若有侵犯到個人隱私、肖像權或是著作權的,請先通知版主,我在看到後會立刻取下或是刪除。另外這邊的照片上面我不另外打字,若要張貼在他處可以,但還請告知一下,單要下載就自便啦~~謝謝。
注意注意!!想要照片原檔(大圖)的,請說明用途與用處,考慮過後小任大多會雙手奉上,並請於本格文章PO出兩天內索取。
本blog的電影海報全出自於http://www.truemovie.com/,大家可以去逛逛這個很棒的中文電影介紹網^^
- Mar 16 Sun 2014 21:57
2014北京自由行之九--從午門到太和殿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